睽違13年,美股Nasdaq指數於周一(25日)終於再次站上 4000 點大關。2000 年9
月,正是本夢比盛行的達康(dot com)泡沫年代,科技公司 CMGI 的名字高懸在體育館,網路設備製造商 JDS Uniphase
股價飆到每股 1000 美元以上。當年的明星分析師 Mary Meeker、Henry
Blodget,一位已經沒沒無聞,另一位則在誤導投資人遭罰鍰後不可再進入證券業。而 CMGI 被其他公司合併,JDS Uniphase
每股只剩下 12 美元,投資人幾乎看都不看。
同樣的Nasdaq 4000點,但世界已經不同。美國歷經了 911 恐怖攻擊、兩場戰爭、兩次大熊市和兩次經濟衰退。《USA TODAY》報導,其實 2000 年科技股投資人對於網際網路和行動運算的看法是正確的,只是他們選錯公司,也對他們的優勢估計錯誤。
重
回 4000 點,意味著痛苦的 10
年終於過去,1990年代後期,追逐快速致富的投資人擁抱科技狂潮,卻在大蕭條後最嚴重的股市崩跌中落得重傷。在兩年半內,Nasdaq 指數下跌了
78%,大部份的人都會擔心,漲回來需要一段時間,只是沒想到是 13 年這麼長的時間。
雖然重上 4000 點,卻仍有一點遺憾:道瓊工業指數和 S&P 500 指數都已寫下歷史新高,但 Nasdaq 還離 2000 年 3 月的 5049 點紀錄 有 20% 的距離。
Nasdaq 的復甦是破壞創新的故事,長江後浪推前浪。主要因素可分為以下 3 個:
一、非科技股的加入。在
2000 年時,Nasdaq 和科技股可說是同義詞,但在達康泡沫破滅後改變了很多,現在有更多非科技股在 Nasdaq
掛牌。雖說科技股仍然重要,不過它們目前佔指數比重只有 42%,較 2000 年的 51%
有所下降。新掛牌的公司也來自各個產業。今年以來,在Nasdaq 掛牌的企業以金融股、醫療股較多,科技類股落於其後。
二、新公司的崛起。回
顧 2000 年,微軟 ( (US-MSFT) )、思科 ( (US-CSCO) )、英特爾 ( (US-INTC) )、甲骨文 (
(US-ORCL) )、昇陽 ( (US-JAVA) ) 在 Nasdaq
指數中所佔比重分別為8.9%、8.5%、7.1%、3.6%、2.6%,但時至今日,它們的比重已大幅下降。現在位於指數比重前 10
的企業,是當年才剛創立甚至還沒創立的企業:Google ( (US-GOOG) )、亞馬遜 ( (US-AMZN) )、臉書 ( (US-FB)
),比重分別為 4.7%、2.7%、1.5%。當然還有蘋果( (US-AAPL) ),它是占指數比重高達 7.9% 的巨獸。
三、有更多成長空間。2000年,Nasdaq 指數中前 10 大公司市值佔指數總市值的 40%,不過現在則僅占 32%。
現
在的 Nasdaq 是在享受遲來的補漲,還是整體市場過熱的順勢拉抬?今年 4 月,當蘋果股價從 700 美元掉至 400
美元的時候,許多投資人也看壞 Nasdaq,不過現在,想必他們很樂意重新入市。分析師說,Nasdaq 指數前 10
大公司已和過去截然不同,這表示它的上漲力道來自於新發展,而非只是舊點子敗部復活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2000 年和 2013 年的 Nasdaq
4000 點,相同之處只有一個,就是「4000」這數字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