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

投資過程原本就是一場鬥智的行為


投資過程原本就是一場鬥智的行為
20110609投資過程原本就是一場鬥智的行為
  李雪雯 2011/06/09人生無處不算計
投資過程原本就是一場鬥智的行為螳螂最先捕蟬,卻不知黃雀在後,但是,兩者終究都逃不出拿著彈弓的小孩。從這樣的故事延伸到投資理財中,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投資散戶,老是跳脫不了被法人大戶坑殺的命運。
前一陣子,筆者看了一本不錯的好書—《郎咸平說中國即將面臨的14場經濟戰》(高寶出版)。儘管單從書名,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針對中國大陸政府面臨的問題所寫。但實際上,所有想要在投資過程中成功的人,都應該先閱讀此書。
郎咸平教授在這本書中所想要表達的觀點,簡單來說就是:人生無處不算計。如果投資人不能早兩步或三步思考,就很容易成為幫法人大戶作轎(價),然後散盡一生財富的輸家
因此筆者認為對於一般投資散戶來說,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:首先,投資要能具有「早幾步」的前瞻性,才能真正「趨吉避凶」這是因為投資過程原本就是一場鬥智的行為,螳螂最先捕蟬,卻不知黃雀在後,但是,兩者終究都逃不出拿著彈弓的小孩。從這樣的故事延伸到投資理財中,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投資散戶,老是跳脫不了被法人大戶坑殺的命運。
許多人常以下棋,來形容投資戰場上的攻防。如果能預知對手未來兩、三步以後的走法,就能夠洞燭機先、趨吉避凶。這也是為什麼筆者特別提醒投資大眾,應該特別重視這本書,並且隨時警惕自己的理由。
因為投資人唯有看出棋局裡主導盤勢的下棋者及手法,才能夠有更前瞻性的策略及作法。而這些,才是未來投資人能夠在各個市場裡致勝、獲利的重要關鍵。
其次,從過往不變的戲碼中,推敲出未來的投資趨勢。這是因為演戲的人可以年年更換,但是戲碼卻是千古不換。所以,如果投資人能夠記住這幕戲碼,才有可能在接下來的投資過程中,看清楚什麼地區或工具可以投資?而哪些又不適合再投入?
郎教授在書中特別提到「美國的三大招數劇本」是首先,美國是讓該國解除匯率管制,並讓匯率自由化。在匯率管制放寬之後,美國透過各種理由及手段,讓該國貨幣大幅升值。
讓匯率升值有兩個目的,一是該國因為國際糧食價格上漲,而產生高額的通貨膨脹(也可以進一步推升該國的投資泡沫。有時候,國際糧價上漲會造成該國嚴重的貿易赤字);另一個則是高升的幣值,大幅削減該國的出口競爭力。
通常,國家為了應付不斷激增的通貨膨脹,只有提高利率一途。但這樣一來,原本就有泡沫危機的股市、房市大幅摔落,國內企業也因為高利率而一一垮臺。
而這,則是歷來多次金融危機的劇本模式。不健忘的投資人可以從1980年代的日本衰落、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…等過程中,看出其背後都在上演著同一套的戲碼。
從此筆者便大膽假設,未來投資重點是:當目前各界一片看淡、看空美國市場,卻大力吹捧新興市場時,筆者反倒認為美國股市、債市及房地產市場不但不宜看淡,新興市場的投資則應該有居高思危的想法。
儘管近來世界銀行、IMF都大力吹捧中國大陸在未來5~10年的經濟成長動能,以及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的潛力,但是,從「日本失落20年」前後場景對照來看,美國已經在為資金抽回本土而做準備。而這個關鍵時刻的落點,專家認為會是年底美國總統大選之前。這是因為股市是經濟的櫥窗,假設股市不佳,將不利現任候選人的競選連任。
根據過去40年來的資料顯示,美國總統大選前一年股市都是上漲的。如果這樣的趨勢不會改變,那麼,美國政府相關單位會怎麼「撰寫」接下來能夠讓美股上漲的戲碼呢?
截至目前為止,美國已經兩度透過QE(量化寬鬆政策)大印鈔票,大舉將新興市場的資產泡沫吹高,經濟及消費力大漲只是個表相,真正讓新興市場各國緊張的,則是高居不下的物價上漲(通貨膨脹率)。
反觀美國,最近的各項經濟數據(包括失業率、房市及各項消費)都令人失望(也造成美國道瓊工業指數,已連5週下跌,創下2004年7月以來,近7年最長跌勢),其實也是反映FED所釋出的資金,全都跑到新興市場去炒股票、房地產及債券了,並沒有留在美國本土,進行實際的資本投資。
套句郎教授在這本書中的說法,「從1929年起,世界上任何一次大蕭條,何對美國之外的國家進行狙擊,高盛都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從高科技到高油價,高盛主導了大蕭條後的每一次市場操作。高盛的手法有兩種,一是「事先賣空」,二是「突然發布壞消息」
對照5月中,希臘第二次爆發債信危機之後,高盛集團調降日股及南韓的投資評等,就造成了MSCI亞股指數單日大跌1.4%的結果。因此,投資人可得特別留意重量級外資法人的大筆資金流向,做為日後資產佈局的最大依據。
再者,投資人在閱覽成篇累牘的資料時,也應該特別注意:從說話者的身份,來決定投資資訊的可信度。郎教授以前一波國際油價漲到147美元高點為例,高盛曾經說油價能夠漲到一桶200美元。當時,羅傑斯也跟著認同這樣的預期,造成許多投資人殺入市場囤積原油,最後全都「虧慘了」。
因此在消息滿天飛之下,唯一的檢視標準應該「說話者的身份」。也就是說,作多的說話者,利多消息便不能當作參考一般大眾最好多聽聽「利空消息」,並且再三檢視其邏輯真實性。否則,就很容易成為高檔套牢的最後一隻老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