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憶體正走向一個「拉很長、力道很強」的景氣階段,不是短線抽風。20251024
韓國經濟新聞用一句話點破了現在的狀況,記憶體供不應求,不是只看 HBM,也把伺服器汰舊換新、裝置端 AI 需求一起納進去,甚至直指 3–4 年的供給吃緊區間,短期已經傳出Q4 報價最高上調 30%。
報價上漲之後,市場接下來會問兩個問題:
第一,這波漲價到底是誰買單?
第二,漲到哪個階段,會轉成「毛利落袋」而不是「庫存風險」?
我自己的看法是,這波記憶體的漲價結構,和過去幾次循環最大的不同,就是它是由供給收縮與產品升級同時推動,不是那種景氣拉貨的短期刺激。HBM 與高規伺服器用 DRAM 已經接近供應鏈的「技術上限」,這讓漲價帶有實質的「議價能力」,而不是單純的情緒性喊價。
韓國的報價上調到 +30%,外資把 ASP 上修到 25–26%,照這節奏下去,第四季毛利率將是記憶體廠 2021 年以來的高點。這樣的毛利擴張,不會只反映在記憶體本身,還會沿著價值鏈往上游材料、測試、封裝、設備擴散。從歷史經驗來看,報價第一波拉升會先落在現貨與合約價差擴大,第二波才是營收體質改善,第三波則是市場重新定價「週期的長度」,這是驅動股價 re-rating 的關鍵階段。
換句話說,現在市場看到的「漲價」,其實只是週期曲線的起點。真正要看的是兩件事:
一是 能否維持量價齊升;
二是 誰能把成本結構維持在低位。
像海力士現在的 HBM 良率、三星的 1β 節點、Micron 在 DDR5 的單位成本改善速度,這些都會決定誰在下一輪的漲價循環裡能把毛利率撐住。只要價格漲、成本不跟著跳,這段期間就會變成現金流的甜蜜點。
市場面也開始反映這個結構。你可以注意到,過去兩週記憶體相關 ETF 的交易量明顯放大,美系資金重新加碼韓國半導體權值股,連帶推升了 NAND 控制 IC、封裝測試、載板材料等次產業。這是典型的「週期向上傳導」。
但要小心的是:當報價持續上行,市場會進入「景氣反射期」,也就是大家開始想像 EPS 可以往上修的時候。這階段最容易出現短期噪音(例如法人報告急著上修目標價、隔日資金湧進追高),真正的重點是:觀察資本支出與供應曲線的變化。只要三星、海力士、Micron 還沒明確啟動大規模擴產,那這波行情就還沒到頂。
所以,我會把整個邏輯歸納成三層觀察:
1. 報價持續力:關鍵在供應鏈的產能解凍速度。若到明年中仍無明顯鬆動,代表這波不是短線。
2. 毛利傳導力:看誰能在漲價周期裡維持良率與出貨節奏,這才是 EPS 擴張的真實來源。
3. 資本支出節奏:若三星/海力士在 2026 前仍保守,市場會提前用更高本益比反映。
總結來說,這波記憶體漲價不是末升段,而是長週期的起跑點。漲價代表週期的「確立」,但行情要能延續,必須等到毛利率與現金流曲線開始同步轉正——那才是投資進場、估值重新定錨的時間窗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